結腸直腸癌
結腸直腸癌之現況:結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都有逐年上升的情況,所以每個人更應該深入來認識這個疾病。
1.結腸直腸癌的症狀
(1)排便習慣的改變:可能有便秘及腹瀉交替出現、大便解不乾淨的感覺或大便形狀較以前細窄如鉛筆般的情形。
(2)大便內含血或者附著在大便表面上(顏色可能為鮮紅或者是暗褐色)。
(3)腹部不適情形(鼓脹或絞痛):可能因腸阻塞而引起。
(4)貧血:多發生在右側結腸的腫瘤,乃因長期慢性出血所導致。
(5)不明原因體重減輕。
(6)持續的疲倦感。
(7)腹部腫塊。
2.右側和左側結腸、直腸癌症狀差異的原因:
(1)右側:右側結腸管徑較大,且內容物成液體狀,當腫瘤出血時與內容物混合故不會呈現鮮紅色的出血症狀,所以病人常因慢性貧血來表現。癌瘤因不斷生長,又不易發生腸阻塞,病患卻?有自覺的特殊症狀,直到可以用手觸摸到腫塊或是腹痛才會有所警覺。
(2)左側:左側結腸管徑較右側結腸窄,內容物多為固體狀,當有癌症發生時,常會發生便秘的現象。70%的病人糞便中可見殘雜出血。
(3)直腸:因腫瘤本身或其分泌物常刺激直腸周圍組織,所以常見的症狀為「裡急後重」,也就是說常常想要排便,但只解出帶血的黏液而已,並且覺得排不乾淨的感覺。
3.結腸直腸癌的診斷及分期
要診斷結腸直腸癌,醫生會詢問病人及家屬的病史並做完整的身體檢查及檢驗,包括:
(1)肛門指診(2)糞便潛血檢查
(3)直腸乙狀結腸鏡檢查(4)結腸纖維鏡檢查
(5)下消化道攝影術
4.結腸直腸癌的分期
疾病的分期必須等到手術後才能確定。結腸直腸癌的分期主要依據癌細胞對腸壁侵犯的程度、淋巴結有無被侵犯及遠處有無轉移等三個因素來決定。根據1997年,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所推薦的TNM分類法(T:代表原發性腫瘤。N:代表局部淋巴結。M:遠端轉移),結腸直腸癌可分為O期至4期。
5.結腸直腸癌的手術治療
結腸直腸癌最主要的治療方式仍以外科手術切除為優先。對早期的結腸直腸癌而言手術常是唯一的根除性治療。
副作用:
大腸直腸癌的手術,可能會產生一些副作用:
(1)暫時性的頻便或腹瀉。
(2)活動度受到一些限制。
(3)結腸直腸癌的開刀治療會影響病人的性功能。
(4)施行造口術的病人,對於生活的改變是相當的大,尤其是自我照顧及飲食、排便上的再適應。
6.結腸直腸癌的化學治療
是由化學藥物來殺死癌細胞。化學藥物有時是針對結腸癌術後,預防疾病轉移而使用的,這種附加的治療稱為輔助性化學治療;也用於緩解某些腫瘤無法完全切除之病人的症狀或者是控制腫瘤生長。結腸直腸癌的放射線線治療是用高能量的放射線去殺死癌細胞,並阻止癌細胞的生長。如同手術治療一樣,放射線治療是局部治療,只有治療範圍中癌細胞會被傷害。有時在手術前施行放射線治療可以縮小腫瘤以利開刀。大部分手術後施行放射線治療是用來摧?殘存於局部的癌細胞。放射線治療也可以用於解除疼痛或無法手術切除腫瘤引起的其他問題。
認識失智症
一、何謂失智症?
一般人隨年齡增加都會有機會表現短期記憶衰退現象,但是只有少部分人會一再快速惡化,同時合併其他如語言能力障礙、計算功能不足、判斷力下降、甚至出現猜疑別人、妄想或幻覺的情況。這少部分人的情況就是失智症的表現,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很多家屬都以為人年齡大了都是這樣,因而延遲就醫,但是事實上他已經生病了,應該要接受檢查與治療。
二、失智症的種類
1.退化性失智症:
最常見就是阿茲海默症,早期病徵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屬進行性退化並具不可逆性。
2.血管性失智症:
是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是造成失智症的第二大原因。其特性是認知功能突然惡化、有起伏現象、呈階梯狀退化,早期常出現動作緩慢、反應遲緩、步態不穩與精神症狀。
3.其他因素導致之失智症:
(1)營養失調:如缺乏維他命B12、葉酸等營養素。
(2)顱內病灶:如常壓性水腦症、腦部腫瘤、腦部創傷等。
(3)新陳代謝異常: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等。
(4)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梅毒、愛滋病等。
(5)中毒:因藥物、酗酒等。
(6)其他。
三失智症常見早期症狀
(1)記憶減退影響到生活和工作。
(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3)言語表達出現問題。
(4)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
(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
(6)抽象思考出現困難。
(7)東西擺放錯亂。
(8)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
(9)個性改變。
(10)活動及開創力喪失。
四如何預防失智症
應積極在生活中增加可能促進大腦功能因子,同時減少可能的大腦傷害因子,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甚至預防失智症的發生。
1.可能促進大腦功能因子:
◎多動腦。
◎多運動。
◎採地中海飲食。
◎增加社會參與度。
2.減少可能的大腦傷害因子:
(1)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2)避免肥胖。
(3)預防頭部外傷。
(4)戒絕抽菸。
(5)減少憂鬱。